close

DSC02288 

(2013.10.03 攝於韓國小法國村쁘띠프랑스,內部古典的擺設)    

在梨大每一個交換學生都會有BuddyBuddy通常會是你第一個認識的韓國人,也可能是你這學期最熟的韓國朋友。我的Buddy是一位大三生,她目前唸的是營養學系,但她告訴我她曾經想把音樂當作主修。

小時候她的父母也曾經和台灣許多家長一樣,喜歡把女兒送去學鋼琴,所以我的Buddy大概小學就開始學彈鋼琴了。彈的課本是什麼呢?跟台灣的教法差不多,哈農、徹爾尼、巴哈、再來就是莫札特等等。上課的方式呢?剛開始我的Buddy是到音樂教室(在韓國似乎沒有像台灣有特別有名的音樂教室,如功學社)去上課,不過上課方式很特別:老師一次教很多學生,可是這些學生分別再不同的個別琴房,老師每隔十分鐘到一個琴房內,大概一次上一小時。等到她學了幾年之後,她父母請鋼琴家教到家裡來上課。

而和台灣鋼琴教育面臨的狀況一樣,大概上到初中左右,都因為課業壓力,中斷了鋼琴的學習。我的Buddy跟我說:「小時候幾乎她附近的鄰居女生們都有去學鋼琴,但她可以說是學的最久的,她是上國中左右停了。」

現在,她上了大學了,她跟我說其實她很喜歡彈鋼琴,現在她又重新開始練琴,雖又要重頭開始學起,但她很高興,她甚至在大學中也有修和音樂相關的課程。我問她曾經有考慮過要主修鋼琴嗎?她說有,但她覺得學音樂未來的路很窄,她只好把彈樂器當成是一個嗜好。她還說她的夢想是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開一場音樂會,請她的好朋友來看。

Buddy這樣聊天下來,看到了和台灣類似的音樂教育狀況:從很小開始學鋼琴,但到了中學都因為課業壓力開始比較大了,而把「學樂器」這門課給中斷了。但到了長大以後,很多都會想再重拾這份技能,並更能體會學樂器的樂趣。我想這種「有另外主修並把彈樂器當作嗜好」的想法,在台灣和韓國這樣教育體制下是普遍能看到學習音樂的一種方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u 的頭像
    Ju

    雜記

    J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